嬰兒濕瘡vs嬰兒濕疹


嬰兒濕瘡vs嬰兒濕疹??

濕瘡vs濕疹

在中醫學上,「濕瘡」是指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的皮膚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濕疹」。2歲以下罹患濕瘡者,稱為「嬰兒濕瘡」,又稱「奶癬」、「胎瘡」,相當於西醫學的「嬰兒濕疹」。

嬰兒濕瘡特點

1)常好發於頭面,嚴重者可延及軀幹和四肢,甚至全身。
2)以發紅、水腫、瘙癢和皮膚表面發乾為表面徵狀。形態上多呈左、右對稱分布,可伴有多種形態損害,包括結痂、剝落、起泡、皸裂、出血或滲血等。患處瘙癢劇烈,傾向濕潤浸淫。
3)病情多呈反覆發作,遷延難愈,容易復發,令患兒和相關照顧者苦不堪言。

引致嬰兒濕瘡的原因

1)發病多數由於先天禀賦不耐為主,包括患兒本身脾胃虛弱、胃腸運行失職、或並内有胎火濕熱等;
2)或外受風、濕、熱等邪氣,邪氣蕴阻肌膚而發病;
3)又或因餵養不當以致患兒消化不良,胃腸濕熱內積;
4)或患兒對食物過敏、衣服磨擦、皮膚清潔劑、蟎蟲、寵物毛髮等刺激物而誘發。
5)患兒常有家族過敏史,多見於非母乳餵哺的人工哺育嬰兒。

中醫分型

1)風熱:患處以紅、腫、癢為主要特點,滲出液較少。
2)濕熱俱盛:患處多見水樣的滲出液。
3)血虛風燥:患處呈乾燥、粗糙、脫屑之狀為主。病久,患處則呈色素沉澱或苔蘚樣病變,或有皮損結痂、剝落或皸裂等。
4)脾虛濕盛:患處的紅、腫、熱象不明顯,多為皮色暗沉、肥厚,帶有水泡或滲出液。

臨床上,少有患者剛好是以上的標準證型,大都是以上的混合型,也可以是以上未及的證型。

中醫療法

按患兒的病情,中醫師會處方合適的治療方案。一般有以下幾種:

1)服食中藥:為主要治療手段。除了傳統的中藥飲片,中藥濃縮冲劑也是另類方便的選擇。
2)外敷:為輔助治療手段。混入適當的中藥於適當的劑型(軟膏、油劑等)作外塗,以助皮損復原。
3)中藥薰洗/浸浴:為輔助治療手段。把煎好的中藥薰洗皮損部位或供患兒坐浴/浸漬,如肛門或陰囊濕瘡患兒。

嬰兒濕瘡的預防與調護

1. 飲食與「戒口」
  • 在治療其間,患兒應暫時忌食辛辣、魚、蝦、鴨、鵝等發物,及韭菜、芹菜、姜、葱、蒜、酒精等辛香之品。各式生冷、煎炸和甜食等均應慎吃。
  • 根據筆者治療濕瘡的經驗,當濕瘡的病情好轉、有效控制或治愈時,患兒均能正常飲食,與常人無異,無需長期「戒口」。對嬰兒濕瘡及年輕濕瘡患者,筆者亦不建議在缺乏有效的測試結果和有經驗的專業醫師意見及指導之下自行「戒口」,以避免因營養不足引致病情加重和影響發育。
2. 衣著及生活習慣
  • 患兒應穿上純棉質、透氣和吸汗力佳的衣服。謹慎患兒衣履,注意天氣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避免感冒的發生,致令病情加重或發病。
  • 避免搔抓,以防做成皮膚破損,引致繼發性感染。
  • 忌用過熱的水洗滌患兒身體,應使用性質溫和的清潔劑,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清洗患處。
  • 應適量帶患兒外出,多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有助改善病情。
3. 對疾病的態度
  • 若發現嬰兒身體皮膚出現發紅、水腫、搔癢、靡爛、流滋、結痂等異常情況,應儘速積極求醫,以免延誤病情。若延誤診治或處理不當,患兒的病情會反覆,並常遷延至成年時也難以治愈或改善。
  • 在治療其間,患兒照顧者應協助患兒遵守醫囑,按時服藥,定時覆診,培養戰勝疾病的耐性和決心。

註冊中醫師張玉華


最新消息

"本月推介"中草藥保健茶

上環醫療中心新設"本月推介"中草藥保健茶,供有需要人士免費飲用。
了解更多

中醫文章

TCM 基礎理論

夜晚很難好好休息?繼續閱讀以瞭解更多關於中醫的觀點及其補救方法!
了解更多

數碼電視

小兒常見疾病 – 資訊由余仁生新加坡高級醫師提供 (Ep.15)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們走出世界去探索,但同時我們擔心他們於外來環境活動太多,把小小的身體置於危險之中。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