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產後保健
產前產後保健
人們常說婦女一生中有三個時期需要重點調理,那就是青春期、產褥期和更年期。其中以產褥期的調理尤為重要,因其時氣血大虛,進補效果最佳,調理得當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體質。產婦們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次絕佳的調補機會。
中醫對於孕婦產前產後生理狀況的改變常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產前一盆火,產後一塊冰」,因此產前與產後的調理也截然不同。
產前的生理特點在於:孕婦的氣血下聚於子宮以養胎,以致孕婦機體常處於陰血偏虛、陽氣偏亢的「產前一盆火」狀態。由於產前這種特殊的生理狀態,因此一般來說,即使孕婦無特殊不適,亦宜按早、中、後三期進行產前的調理。產前調理的基本原則是以安胎補腎健脾為主。這是因為腎主胞宮,補腎可以安胎,健脾則可益血之源。
孕早期
首先,孕早期重在養胎氣。在3月以前,胎未定形,不宜服食藥物,最重要是調心。孕婦宜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吐傲言,心無邪念,心無恐怯,此即中國古代的胎教法。在起居方面,應避風寒,防感冒,保証充足的睡眠。在飲食上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可過食生冷以防損傷脾胃,又忌偏食辛辣煎炸與肥甘厚味,以防化生內熱傷及胎元。此外應戒煙、酒。懷孕早期常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妊娠反應,一般不需治療,症狀明顯者則可選用具有止嘔和胃作用的生薑、紫蘇、砂仁等。
孕中期
其次,孕中期重在助胎氣。此時胎兒成長迅速,各種營養的需要更為重要。孕婦要調養身心以助胎氣,宜動作輕柔,心平氣和,多曬太陽,既防過勞導致耗氣,又防太逸引致氣滯。飲食宜美味及多樣化、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可選擇含有高蛋白質的肉類、蛋類、豆類及含大量維生素和纖維的蔬菜、水果等。食療可用黑豆、紅棗、牛奶、龍眼肉、菠菜、紅蘿蔔、芝麻、雪耳等以養陰補血。
孕後期
再其次,孕後期重在利生產。懷孕後期,孕婦常出現脾虛所致的水腫;有的則因陰虛血熱胎動不安而出現早產。此期孕婦要多行走,飲食不可過飽,心靜不可大怒。對於水腫較輕者無須治療,水腫較重者可以服用健脾補腎利水中藥,常用茯苓、白朮等,食物則可適當食用鯉魚、鯽魚、生薑等。胎動不安者可在中醫師指導下以十三太保加減安胎或催產。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產前常見的胎位不正,中醫有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艾灸至陰穴。孕8月以後如發現胎位不正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用此法糾正胎位。此外產婦臨產時應謹記「睡、忍痛、慢臨盆」六字真言,還要注意臨產時,不宜大量服食野山參、西洋參、高麗參等補氣藥,否則可能引起生產時出血過多。
產後
至於產後,產婦由於分娩時失血耗氣又兼瘀血內停,因此產後的生理特點是多虛多瘀,多汗而抵抗力弱,稍受風寒即易感冒,所以有「產後一塊冰」之說。故此產後調理十分重要,這就是為甚麼中國民間會有坐月子的傳統。產後調理亦分早期和後期進行。
產後早期
早期,即產後第一至二週左右,以促進惡露排泄、促進傷口癒合為主。產婦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生化湯(含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等)以及益母草等以化瘀血生新血。飲食上,因產後早期產婦的消化功能往往較差,應以容易消化、清淡,且有利復原的食物為主,可多進食雞湯、魚湯、瘦豬肉湯、鷄蛋、豬肝、紅棗等,可有效補養氣血;另一方面也可多飲紅糖水以促進惡露排泄。
產後後期
後期,即產後第三週左右惡露乾淨後,其調理的重點在於健脾開胃、益氣養血、補腎壯腰,也就是說此時可以開始進補。中藥常用黨參、黃芪、淮山藥、當歸、熟地、白芍、枸杞、杜仲、巴戟天、鹿茸、鹿尾巴等以起到健脾開胃、益氣養血、補腎壯腰的效果。在飲食上也可相應選擇具有類似作用的食物如豬腰、黃鱔、烏雞、海參、花膠、雞蛋、羊肉、牛肉、羊奶、牛奶、芝麻、花生、核桃、桂圓等。哺乳的產婦宜多飲湯水及進食有利補血通乳的食物如豬腳、鯽魚湯、黃花菜、花生等。也可以將以上藥材與食物適當搭配做成可口的藥膳,如杜仲豬腰湯補腎壯腰,北芪黃鱔湯、淮山北芪南棗燉烏雞益氣養血,花生豬腳湯補血通乳。此時亦適合食用薑醋蛋,可有效袪風健腰活血,加快子宮及體形恢復正常。
尚須注意的是,產婦坐月子期間忌食生冷瓜果以及寒性食物如冬瓜、西瓜、梨子、大白菜、竹筍、白蘿蔔、茄子等以免損傷脾胃及影響惡露的排出;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辣椒、濃茶、咖啡等以防傷津耗血、加重便秘以及影響乳汁。
余大夫 (資料由余仁生中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