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Wellness
春季養生
春天的天氣就像小孩的臉,陰晴不定,盡管清明時節已過,氣溫逐漸回暖,但早晚溫差較大,時而陽光普照,時而夾雜毛毛細雨,日常作息飲食上仍要多加留意。清明節後,即將迎來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意味著寒潮天氣的基本結束,穀雨節氣雨水相對充沛,加之氣溫回暖,空氣中濕度較高,求診者多訴有渾身困重的感覺,在穀雨節氣要慎防濕邪的損傷。
什麼是濕邪?
中醫理論認為濕為陰邪,其性纏綿,最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其中又有外濕與內濕之分。外濕與氣候環境有關,多見於春夏季節;內濕多與飲食不當、思慮過度有關,脾臟喜燥惡濕,飲食生冷容易損傷脾陽,思傷脾,若脾臟運化功能受損,水濕之氣積聚體內難以排出。外濕與內濕在發病過程中可以互相影響。
如何判斷身體濕氣過重?
濕邪致病,在病症表現上都有沉重,黏滯,穢濁等特性。
1. 沉重表現: 頭重如有布包裹感覺,身體痠困,四肢懶動,關節疼痛有重墜感。
2. 黏滯表現: 發病時間長,纏綿難癒,發病部位有潮濕不乾淨感,舌苔較厚,外陰排出物黏滯等。
3. 穢濁表現: 頭髮,面部有油膩感,小便混濁,大便黏滯不爽,皮疹浸淫流水,婦女白帶分泌過多等。
以下介紹幾種簡便家居祛濕方法:
1. 食療祛濕
濕氣通於脾,祛濕要以健脾為首要,苦溫可以燥濕,淡滲可以利濕,諸如白朮 、茯苓、陳皮、淮山、芡實、扁豆、薏米、赤小豆等,藥性相對平和,屬藥食兩用之品,日常煮食中可適量加入。春夏季節陽氣浮越於外,體內陽氣相對不足,儘管天氣炎熱,冷飲應儘量節制,避免損傷脾陽。
2. 中藥花茶祛濕
材料:佛手1錢、陳皮1錢、藿香1錢, 泡茶飲用
佛手能夠舒肝理氣,和中化痰,既能緩解脾胃氣滯,亦能舒緩春季鬱悶的情緒;陳皮有行氣健脾,調中開胃的功效;藿香氣芳香,擅長醒脾化濕,適用於口中黏膩,腹脹,大便黏結的人士。
3. 艾灸祛濕
可選取中脘、足三里、神闕等穴位施灸,每次艾灸15分鐘,每周2-3次。中脘穴位於胸劍結合部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艾灸中脘穴有消食和胃之功。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屬保健穴位,艾灸足三里穴能夠調理脾胃,扶正培元。神闕穴即肚臍窩中央,是神氣通行的門戶,艾灸神闕穴能夠溫中散寒祛濕。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註冊中醫師謝淑儀